分类: 专家原创
致病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生病的病害。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它们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还有些甚至连细胞结构也没有。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会非常模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的另一种分类是非致病微生物和致病性微生物:致病微生物是指能引起动物植物的某些疾病的微生物,占少类,比如流感病毒可以起人类、禽类的流感,另外有的一部分是条件致病菌;较大多数属于非致病性甚至有益性微生物,广泛存在自然界、人体皮肤粘膜表面等。
食品卫生
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当然也排在中国食品安全的第一号。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回顾一下上世纪80年代上海因为生吃毛蚶引起30万人甲肝流行,这还是世界记录,国际很多参考教科书都引用了上海甲肝爆发事件。尽管甲肝不容易死人,但30万人致病怎么不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呢?食品安全问题的定义“有毒有害物质”、“引起危害”都有了。还有大肠杆菌,O157:H7,2001年江苏安徽等发生2万人中毒,177人死亡,卫生部没有接到报道。沙门氏菌每年都会引起的数以百人的中毒事件爆发。
致病微生物属于哪种危险有害因素
传染性媒介和治病微生物属于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生物性:就是具有一般的生物特征,像具有应激性,新陈代谢等;生物性危害指的是生物的物质会对人类及环境有危害者,这些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等的组织切片、液体、固体、气体;生物性有害因素是存在于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存在有害影响的一类生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性有害因素会造成多种危害,但主要是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对职业。
生活中怎样降低致病微生物的风险
1、在生吃各类食物时要清洗处理干净。一般来说,由于清洗和消毒不彻底导致的致病微生物感染甚至食物中毒的情况是主要的原因。
2、对于肉、蛋、奶及海鲜等产品应尽量避免生食,应在一定温度和时间的烹饪之后食用。
3、注意保存。尽量不要将不同农产品混合保存。如蔬菜水果、海鲜、肉类和蛋奶等应当分开保存,以免造成病原体的相互污染。
4、一旦发现储存的农产品有异味或者腐坏的情况发生应该马上移出,并察看是否有污染到其他的保存的农产品。
5、在购买过程中,应该注意从正规的卫生状况良好的销售渠道购买农畜产品。
作者简介:
Galileo,资深媒体记者,潍坊食品协会的新闻编辑助理,山东新闻媒体的幕后文章编辑之一。曾参与文学著作撰写,参与过山东食品博览会的文笔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