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凉茶是我国传统的茶饮之一,早期流行于中国广东、福建、香港、澳门等地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多数凉茶是以食药两用植物为原料,因此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癌等多种生物学特性。
实际上,凉茶的保健作用古已有之。早在西晋光熙元年(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以凉茶配方为载体,创造出了与凉茶配方作用相匹配的指导人们饮用凉茶的专业术语,奠定了凉茶的理论基础。目前,凉茶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饮品之一,成为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
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凉茶市场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而且每年还在以15%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虽然近些年凉茶受到中式茶饮、气泡水、网红茶饮等新型饮料的冲击,但有着“保健”名片的背书,凉茶市场始终是饮料行业不可剥离的产品线。
凉茶的法规现状
凉茶发迹于民间,因此有很多原料并没有得到现行法规的认可,也有很多甚至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当下火遍大街小巷的烧仙草。仙草凉茶的应用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在很多地方都是茶饮中的主角,但真正的法规认可却是2010年之后的事情。2010年,原卫生部发布关于批准DHA藻油、棉籽低聚糖等7种物品为新资源食品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公告(2010年第3号),将凉草粉(仙草)列为普通食品。该公告还涉及夏枯草、布渣叶(破布叶)、鸡蛋花三种凉茶饮料原料,而这三种原料再加上仙草,正是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王老吉的主要原料。此后,凉茶品类的相关法规也在不断健全。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QB/T 5206-2019 植物饮料 凉茶,为凉茶市场的开辟规范了道路。标准指出,凉茶是以4种或4种以上附录A(见下图)所列的植物或其水提物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国家允许适用的其他植物(包括可食用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其水提物、其他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的饮料,并且要求所添加的主要原料的固形物含量不小于50mg/100ml。
(56种凉茶原料)
凉茶的应用与创新
凉茶虽然不是传统的茶饮,其主料明细中也并没有茶叶,但它依然是中国传统茶饮的重要补充,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保健作用。不同的原料组合也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体现,比如金银花、菊花茶、甘草等制成的凉茶能起到清热解毒、降火的作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制成的凉茶能起到治疗外感风热、改善咽痛咳嗽症状的作用;茯苓、茵陈、金银花等制成的凉茶能起到祛湿作用。
凉茶的加工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做成现饮制品,也可以做成预包装食品。因多样化的组合和包装形式,使凉茶能够快速适应不同喜好的消费者,这或许也是凉茶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凉茶的口感其实并不“亲民”,由于植物成分的存在,凉茶类产品大多在风味上有着特殊的倾向,即便是家喻户晓的王老吉,也有很多人敬而远之。
凉茶作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类,如果在风味上难以做到普适性,那强化功能性将是凉茶发展的必经之路。按照加工工艺,传统的茶饮分为发酵茶和非发酵茶,发酵茶除了赋予产品更丰富的口感外,活性成分的丰度也大幅提升。当然,活性成分类别主要与植物原料的种类有关。比如茶叶类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儿茶素类,而其他花草茶的主要活性成分以多酚、类黄酮、萜类、挥发油、生物碱、有机酸和多糖等为主。
如果将凉茶与发酵进行结合能否擦出全新的火花呢?现在已经有了答案。有研究报告称,用康普茶汤发酵了六种常用的草本植物。结果表明,与传统产品相比,新产品具有更高的抗氧化活性、还原性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也有所提高。由此看来,将凉茶与发酵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有效渠道,不但没有改变凉茶的本质,而且强化了功能属性。
作者简介:
ZMY,拥有10余年食品相关工作经验,致力于食品行业新品研发和市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