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说到彩色食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货架上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现代化食品。人们爱的是它的颜值,而恨的则是色素这类让人捉摸不透的产品。特别是当下人们对于添加剂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色彩斑斓的食品自然也让人们有了一些额外的“警惕”。
实际上,现代化工业体系中使用的色素已经有了健全的保障体系。我国对食品中着色剂的使用及标识有严格的规定。着色剂是为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加食品的色泽,促进食欲。着色剂又称为色素,可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规定了食品中可以使用的着色剂种类,以及每种着色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比如胭脂红可用于调制乳、风味发酵乳、冷冻饮品、水果罐头、蜜饯凉果、腌渍的蔬菜、蛋卷等食品类别。有一些着色剂如柑橘黄、高粱红、天然胡萝卜素、甜菜红,属于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此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识通则》(GB 7718)规定,在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在标签配料表中标注通用名称。通常情况下,只要是能合规上市的产品,不是感观异常的散装食品或“三无”食品,在食用安全性上是有保障的,消费者不必心有芥蒂。毕竟,好的颜值能无形给产品加分不少。
天然彩色食品有颜有料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而植物自然是其中的主角。实际上,我们日常所用的食材也大多都是彩色的,只不过是我们看惯了而习以为常的颜色,比如绿色的蔬菜、黄色的小麦等,而除此之外的其他颜色则通常被我们称之为彩色食品。
经过长期的科学验证,彩色食品也被证实为是非常好的食材。《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人每天至少摄食300~500克新鲜蔬菜,其中深色约占一半。美国癌症协会也推荐了一种叫“彩虹饮食”的饮食方法,即多进食多种色彩的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美国饮食指南》建议人均每日需摄取5至13份色彩丰富的蔬果(1份约等于100克)。
鉴于彩色食品良好的保健功效,我们还通过现代的科学方法不断培育和优化既有的食物链,让日常食品的颜色也不再单调。比如彩色土豆,目前中国已培育出以紫色、红色为主的彩色优质马铃薯,并在此基础上改良筛选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马铃薯。彩色马铃薯不仅具有优良的抗病性,产量也都要优于普通马铃薯,最重要的是保健价值更高,能将日常饮食的质量提升一个等级。
深挖功能成分
彩色食品之所以有更好的功能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显色”物质较为特殊,多数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抗氧化成分。目前来说,功能性色素成分主要有两类:花青素类和类胡萝卜素。
花青素类:花青素是天然食材中最为常见的抗氧化成分,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能够起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的作用,它也是食材凸显各种颜色的根本。花青素的种类繁多,在食品领域大多是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少量是以色素的定位出现,比如紫甘薯色素。
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够预防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白内障等。主要包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β-隐黄素、番茄红素、虾青素等。类胡萝卜素一族的颜色鲜艳,是常用的着色剂。其中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玉米黄素、辣椒红色素等是GB2760中规定的可用着色剂。
在功能产品的应用上,类胡萝卜素的应用较为成熟,诸多类胡萝卜素已经成为功能产品的营销“名片”。比如富含虾青素的雨生红球藻,富含β-胡萝卜素的盐藻等。总之,功能性彩色食品给予的不仅是颜值,还有消费者更为关注的健康因子,是当下颇具开发潜力的健康食品。
作者简介:
ZMY,拥有10余年食品相关工作经验,致力于食品行业新品研发和市场剖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