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人口老龄化问题再度引起我国各界关注。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一般被视为老龄人口)人口占比虽然持续提升,但每十年间增幅一般不超过两个百分点。但据本次普查,老龄人口占比不仅首次突破10%(达到13.5%),而且增幅高达4.63个百分点,显示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人口的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441.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0.18%;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11.6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14.24%。这意味着每五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同时也标志着该地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实际上,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老龄化态势,2022年,全球年龄≥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0%,预估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16%。
银发经济崛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更容易罹患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衰竭、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根据《中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其空间分布研究》数据显示,有86.1%的银发人群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有64.9%慢病数量不少于2种。老年人要想获得持续的高质量生活,那么在消费层面的支出必然也水涨船高。
2020年,中国银发经济总规模约5.4万亿元。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计,到2050年,全国银发人口总数将达到4.85亿,银发经济产业将增至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老年人对养生有着更多的偏爱,对健康食品及营养保健品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年轻群体,健康食品正在成为未来银发经济增长的一个爆发点。
老年食品矩阵正在成型
世界各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在老年人膳食方面,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比如美国,在FDA严格的监管下,有专门针对老人的护心食品、壮骨食品和肠道保健类食品,并根据老人味觉特点,在口感上有所调整;在德国,有专门的老人食品商店,里面根据老人不同年龄段和各种慢性病的需求,如有针对老人的方便主食,米饭面条等;在日本,有很多针对老年人的食品都有软烂度、咀嚼度还有稀稠度等明确的指标要求。
我国也有很多针对老年体质而推出的产品,比如低糖食品、低脂食品等,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社会定位问题,在顶层设计方面全球几乎都是空白的状态。
早在2018年,卫健委就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老年食品通则》(征求意见稿),面向全社会征求反馈意见,对老年食品做了初步的定义以及细分品类的范围。老年食品是经改善食物物理性状和(或)调整膳食(营养)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以适应咀嚼和(或)吞咽功能下降、营养不良老年人生理特点,满足其饮食需要或营养需求的一类特殊膳食用食品。主要包括易食食品、老年营养配方食品和老年营养补充食品。虽然目前该标准的正式稿仍未发布,但得益于团体标准的松绑,多项配套性老年食品标准已经落地。
易食食品是经改善食物物理性状以满足咀嚼和(或)吞咽功能下降老年人群膳食需求的一类特殊膳食用食品,食物形态从固态到液态,包括软质型、细碎型、细泥型、高稠型、中稠型和低稠型。由于老年群体生理体质的下降,咀嚼或吞咽功能下降几乎是个必经过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此之前,流体性的粥类几乎是此类群体的标配饮食,但营养不充分也是个不可忽视的缺陷性问题。2021年,中国营养学会参照日本、美国等国家标准推出团体标准《易食食品》,其标准与《老年食品通则》基本保持一直,将易食食品从固态到液态分为六大类,并制定出检验方法,为企业生产提供借鉴依据。
老年食品通则
老年营养配方食品是以乳类、乳蛋白制品、大豆蛋白制品、粮谷类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或)其他成分生产加工制成的特殊膳食用食品,适用于营养不良和(或)有营养需求的老年人群,其营养成分能满足老年人的全部营养需求。配方食品的指标更接近于全营养型配方食品,没有特殊的定制化。
老年食品通则
老年营养补充食品是以乳类、乳蛋白制品、大豆蛋白制品中一种或以上为食物基质,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和(或)其他成分制成的适应老年人群营养补充需要、改善老年人群营养状况的特殊膳食用食品。
老年食品通则
23年,江西营养学会发布的T/JXSYYXH 0003-2023 适老营养补充品则将补充食品细化分为补充碳水化合物类、补充蛋白质类、补充脂肪酸类、补充维生素类、补充矿物质类、补充膳食纤维类及复合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从产品消费端来看,目前仍然缺乏针对性的营养补充产品,比如针对老年人常出现的骨质疏松、肌肉流失等问题。
举个例子,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指出,大豆活性肽在逆转骨质疏松方面有较大的潜力。2014年kyungho等人报道了大豆提取物可以通过调节成骨细胞产生的破骨细胞因子来间接抑制破骨细胞分化,0.001mg/ml的大豆提取物显著提高了opg/rankl的比率。
在体内实验方面,2011年chiagn等人通过给去卵巢小鼠饲喂乳酸菌发酵后的豆乳,发现其对雌激素缺乏后的骨小梁和皮质骨丢失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具有体内、体外的成骨活性,是一种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潜力的天然活性物质。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功能+”也将成为老年食品的一个重要标签。
作者简介:
刘刘球,从事营养保健行业研究,主要方向:政策解读和技术分析研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