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氨基酸是构成生物机体的众多生物活性大分子之一,被称为“生命之源”。氨基酸是含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构建细胞、修复组织的基础材料,不仅能合成基础的蛋白质,还能合成抗体蛋白、酶和激素以维持和调节新陈代谢。
依托氨基酸不可或缺的属性,近些年,医药、食品和营养保健品等应用领域对于氨基酸的需求不断加大。根据ImarcGroup的数据,全球氨基酸产量规模在2021年突破一千万吨,预期在2022年到2027年间保持4.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27年产量规模将达到1,380万吨。根据研报数据,全球氨基酸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261.9亿美元,预计在2022年至2030年间保持7.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30年全球氨基酸市场规模将达到494.2亿美元。
最基础的营养成分
目前,从各种天然来源中分离到的已知氨基酸已达100多种,但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数量虽少,但却能构成10万种以上的蛋白质。从合成角度来看,氨基酸可以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在人体不能自行合成或者合成速率非常缓慢,需要依托外界食物的供给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必需氨基酸有8种,即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受制于新生儿机体功能较弱,体内合成量并不能满足身体发育的需要,因此对于婴幼儿而言,组氨酸也是必需的氨基酸。
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8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亮氨酸17.2%、异亮氨酸12.9%、缬氨酸14.1%、赖氨酸12.5%、苏氨酸10%、甲硫氨酸10.7%、苯丙氨酸19.5%、色氨酸3.1%,它也是衡量食物中蛋白质优劣的核心指标。不同食物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不同,尤其是植物大部分都属于不完全蛋白质,即缺乏一种或几种必需的氨基酸。
因此,食物在摄入过程中应尽量丰富种类。比如在大米中添加0.2%赖氨酸和0.1%苏氨酸,其蛋白质的效价由原来的1.5提高到2.6,蛋白质的消化率由原来的50%提高到70%,接近了动物性蛋白质的水平;如果在含有完全蛋白的大豆中添加0.5%甲硫氨酸,则可使蛋白质营养价值相当于肉、奶、蛋的水平。
功能食品开发
在食品行业,氨基酸的应用也异常丰富,其中味精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氨基酸产品之一,其还被作为营养强化剂、功能食品添加剂等进行产品应用。在功能食品领域,非必需氨基酸则是开发的重头戏。在氨基酸应用市场上,除了上述说的9种必需氨基酸及常见的11种非必需氨基酸外,还有瓜氨酸、GABA、羟脯氨酸、肌酸等游离氨基酸、氨基酸类似物或非蛋白氨基酸化合物等。
具体的应用场景有:
运动营养:谷氨酰胺、支链氨基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精氨酸
众多研究揭示了氨基酸在运动营养方面的作用,补充适量氨基酸有助于提升耐力,缩短恢复时间,提升运动效果。《GB 2415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中已将谷氨酰胺和支链氨基酸列入可添加成分。
促进睡眠:γ-氨基丁酸、色氨酸、甘氨酸
γ-氨基丁酸、色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作用,降低大脑活跃度,促进睡眠。
免疫提升:精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谷氨酰胺
蛋白质是人体最基本的免疫防御因子,充足的氨基酸能强化人体免疫防线,并通过改善人体内环境提升免疫能力。
氨基酸的深度开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疾病,受基因、环境、肠道菌群和代谢等因素影响, 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氨基酸的摄入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作用。一项纳入800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3、平均年龄为71岁的关于膳食单体氨基酸摄入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联的研究指出,提高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摄入与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相关,其功能实现与调节胰岛素抵抗、蛋白质降解和肝 脏脂肪积累有关。
蛋白质对于肥胖等需要减肥的人群来说是友好的,这不仅依赖于蛋白质的耐消化性,更依赖于蛋白质降解后的氨基酸对于食欲的调节作用。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神经科学教授Denis Burdakov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首次在小鼠中证明,非必需氨基酸以抑制食欲和促进运动的方式影响大脑。研究指出,小鼠通过食物摄入的蛋白质在肠道中分解成氨基酸,然后通过血液的运转进入大脑。而下丘脑中的食欲素神经元具有特异性识别非必需氨基酸的受体,非必需氨基酸则通过调节食欲素神经元的作用来降低生物体的食欲。未来或许会推出更为针对性的氨基酸,让“控制嘴”不再困难。
作为人类生命的基础组成物质,食用氨基酸目前已确认的功能或许仅是冰山一角,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在提升人类健康方面食用氨基酸必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作者简介:
ZMY,拥有10余年食品相关工作经验,致力于食品行业新品研发和市场剖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