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所以,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田里的庄稼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此时,气候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也随着阳气下沉而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3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我国古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天象变化,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值得注意的是,立秋并不是酷暑与凉爽的分水岭,一般立秋这天还处在中伏期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分水岭一般要在白露节气之后,此时天气会有凉爽之意。
1、啃秋
“啃秋”,就是咬住秋天的意思,在我国南方又称为“立秋啃秋瓜”。
秋天到了,天气干燥,人体往往会不适应,容易得秋燥,人体就会感觉不舒适,所以要预防调养。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每年的立秋这天,家家户户为了防治秋燥发生,都会在这天买一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啃秋的习俗。
在我国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中也有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讲得正是啃秋的习俗。慢慢地,啃秋在我国农村中又发展成了另外一种样子,每年立秋节气,农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把啃秋的习俗又升华成为了一种丰收的喜悦,一种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2、晒秋
“晒秋”的意思就是在每年的立秋时节,将成熟的果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进行架晒、挂晒,以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售卖。
“晒秋”是我国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区,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的原因,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在我国古时候,每年的立秋节气,这些地区的人们,全家老少都会一起动手,全家参与,挂晒农作物,全家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
3、贴秋膘
“贴秋膘”的习俗主要流传于我国北京、河北一带,就是“以肉贴膘”的意思。
相传古时候,在我国北京、河北一带的民间流行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他们将立秋这天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做对比,如果立秋时的体重轻于立夏时,就叫”苦夏“。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所以,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这就是“贴秋膘”的由来。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所以在立秋时节饮食是颇有讲究的。
① 多吃酸性食物
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可收敛肺气。
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② 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材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③ 多吃鱼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进补导致肥胖,不妨吃点鱼肉,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
④ 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气内应肺。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 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 榄。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
作者简介:
百号哥,资深媒体记者,北方头条网主编、内蒙古商报副总编。曾参与医学专著编写以及《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等杂志的论文审稿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