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1950年至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3亿吨。而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环境焦点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在当今社会,塑料污染有两个阶段较为突出,分别是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塑料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苯、甲苯、乙苯、苯乙烯、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正十一烷、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多种废气,其中有些成分不仅有刺激性气味,而且略含毒 性,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危害。
我国对于塑料生产过程废气有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塑料废气中的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表5中标准:(60mg/m3,4.0mg/m3),排放速率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二级标准(10kg/h),塑料废气经过处理后,达到标准才可以排放,但污染物始终还会存在,甚至还有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3月16日报道,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到新奥尔良之间,有一片被称为“癌症谷”的区域。这是一个以有色少数族裔为主的社区,一家合成橡胶厂几十年来一直向空气中排放一种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认为可能致癌的化学物质——氯丁二烯。美国环保局的数据显示,“癌症谷”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全美癌症风险最高的地区。2014年,这里的癌症风险比全美平均水平高出约50倍;目前,仍然是全美平均水平的近7倍。
塑料污染的另一个阶段则是消费阶段,这也是造成目前塑料污染问题的主要途径。除了我们已知的“白色污染”问题外,塑料污染以全新的形态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已经在代际传播中形成了“闭环”。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最初在海洋生物体内被发现,而目前已经将生物圈一网打尽了。
有研究显示,全球人均每周摄入塑料约5克,相当于2000颗碎片。发表在《聚合物》(Polymers)英国化学期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征集了34名女性的母乳样本,她们都刚分娩一周且身体健康,其中75%的样本中检测到了微塑料,首次在人类母乳中发现微塑料颗粒。
其实在塑料污染的链条中,有一个解决方案是明确的,但又是最不容易实现的。实际上,塑料污染的本质是塑料回收管理的问题,如果塑料都能经过有效的回收管理,而不是随意的遗弃大自然,或是简单粗暴的掩埋处理,塑料污染不会像现在如此严峻。
塑料产品大部分是可以重新回收利用的,提升废塑料回收率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溯源性”措施。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回收废塑料总量约为1900万吨,回收率达31%,这一比率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近1.74倍。
食品行业有哪些减塑方案
1、优化包装方式
“解铃还须系铃人”,食品行业的塑料污染很大程度源于包装,因此从软包装制品前端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完善回收体系,探索商业运作模式,加强软塑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发布了《落实塑料循环经济——软包装行动在即》报告。报告在广泛征询业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塑料软包装行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塑料软包装回收再生和材料替代虽然必要,但这两种策略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发展前景。为了解决塑料污染,软包装行业转型发展的优先策略应是源头减量,直接或通过创新手段淘汰不必要的软包装。
在社会环保效应的影响下,国际上很多食品厂商已经开启了包装减塑的步伐。一方面是减少包装的层数,从数量上控制塑料的使用量;另一方面是从替代品的角度出发,采用纸质或者环保可降解的材料进行替代。
2、优化包装材料
可降解塑料由于其能够在自然界降解,从而减少了塑料污染的几率,目前已经成为解决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许多国家已经有相关的法规支撑。
比如2018年10月,欧洲议会又通过了针对海洋微塑料污染治理的十种一次性塑料制品禁限规定,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禁止非降解一次性吸管和棉签棒;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2020年1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中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当然,各地的限塑令范围和规模还在持续扩大。
既然要发展可降解塑料,那么目前有哪些产品呢?聚乳酸(PLA)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玉米)所提取的淀粉原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聚3-羟基烷酸酯PHA由微生物通过各种碳源发酵而合成的不同结构的脂肪族共聚聚酯,其综合性能要优于PLA;聚ε-己内酯(PCL)是由ε-己内酯经开环聚合得到的低熔点聚合物,但其降解速度较慢;聚酯类--PBS/PBSA,PBS以脂肪族丁二酸、丁二醇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其耐热性和加工性比较优异;此外,还有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聚乙烯醇(PVA)等多种降解材料。
还有一些替代材料虽然应用较为局限,但在减塑方面却效果显著。比如玉米加工副产物提取的玉米醇溶蛋白不仅安全、环保、可食用,而且具有良好的耐水、阻氧和易成膜等特性,可以果蔬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不仅能够较好的阻隔水分、氧气和微生物与外界的交换,从而起到优异的保鲜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下果蔬保鲜的主要产品仍然是塑料薄膜,玉米醇溶蛋白在这个领域则是一个不错的“减塑”产品。
作者简介:
ZMY,拥有10余年食品相关工作经验,致力于食品行业新品研发和市场剖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