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8月17日,发表于学术期刊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上的一篇名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揭示了当下我国的肥胖状况,这份报告也被许多媒体称之为“中国肥胖地图”。该篇报告共纳入1577094名符合条件的参与者,其人群分布情况为:中位年龄40岁,平均BMI 24.1 kg/m2,52.8%的男性。
研究报告指出,按照我国超重和肥胖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其中男性群体更易受到肥胖的侵扰,具体情况为: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众所周知,肥胖是健康的“大敌”,与健康体重参与者相比,超重/肥胖参与者的并发症患病率明显更高。报告指出,整体人群中,最常见的肥胖相关并发症是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和高血压(17.6%)。
当然,肥胖是不分国界的,肥胖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2017年6月12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刊登了一项研究。2015年,全球范围内共有约1.077 亿儿童和 6.037 亿成人为肥胖,肥胖总体患病率分别为5.0%和12.0%。
剖析WHO科学建议
就在“肥胖地图”发布不久之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涉及碳水化合物、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等摄入建议的多项膳食指南。对于并不友好的“肥胖地图”来说,WHO发布的新膳食指南可谓十分应景。
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及社会应用情况,WHO将指南中的建议分为强烈建议(strong recommendation)和条件性建议(conditional recommendation)两个级别。“强烈建议”意味着在目前的研究进展中已经有众多高质量证据的支持,科学家们确信实施这一建议利大于弊,并可以在各国制定膳食指南时直接采纳;“条件性建议”则是指科学家们不确定实施这一建议的收益有多大,可能很小,现阶段制定具体人群膳食建议时只能作为参考。
该膳食指南包括《成人和儿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 《预防成人和儿童不健康体重增加的总脂肪摄入量》 、 《成人和儿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量》、《非糖甜味剂使用》。从整体来看,膳食指南的推出都与健康指数相关,而WHO这几份膳食指南似乎都与肥胖有关,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应对肥胖的科学指南。具体来看:
碳水应返璞归真
研究表明,多摄入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可以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及多种非传染性疾病患病风险,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冠心病等。关于碳水摄入指南中强烈建议:
1、摄入碳水化合物应该主要来自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2、成年人每天应至少摄入400g的蔬菜和水果(生重计);3、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至少25g天然膳食纤维(从食物中获取)。而条件性建议则主要是针对儿童制定,比如在蔬菜和水果摄入方面建议:2-5岁,每天至少250克;6-9岁,每天至少350克;10岁及以上,每天至少400克。
脂肪应少而精
研究指出,脂肪摄入量过高易导致超重或肥胖,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目前的研究证据表明,降低脂肪摄入总量,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及全因死亡率相关。关于脂肪的膳食指南强烈建议:1、摄入的脂肪应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2、建议成年人和儿童应将反式脂肪酸摄入减少到总能量摄入的1%。
由于脂肪酸平衡的特殊性,针对脂肪酸的建议主要以条件性建议为主:1、建议成年人(≥20岁)将总脂肪摄入限制在总能量摄入的30%或以下2、建议进一步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使其低于总能量摄入的10%;3、建议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来源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或含有天然膳食纤维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取代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4、建议用多不饱和脂肪酸或主要来自植物来源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饮食中的反式脂肪酸。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还针对非糖甜味剂的摄入作出建议,建议非糖甜味剂不得用作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的手段(条件性建议),理由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共识。其实从实际应用来说,该条建议形同虚设,因为并没有强烈建议的支撑,更像是对之前发布的“阿斯巴甜危险论”打的圆场。
作者简介:
刘刘球,从事营养保健行业研究,主要方向:政策解读和技术分析研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