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磷脂(Phospholipid),也称磷脂类、磷脂质,是指含有磷酸的脂类。磷脂为两性分子,一端为亲水的含氮或磷的头,另一端为疏水的长烃基链,因此常与蛋白质、糖脂、胆固醇等其它分子共同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研究指出,磷脂的存在对人体的各部位和各器官起着相应的功能,对活化细胞、维持新陈代谢、基础代谢及荷尔蒙的均衡分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再生力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磷脂还具有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脂肪肝、降低血清胆固醇、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作用。
预防心脑血管压力
磷脂具有较强的亲脂能力,能将中性脂肪和血管中积压的胆固醇乳化为微粒状态,并随着血液的代谢排出体外。科学研究显示,磷脂能减少脂肪在血管内壁的滞留,促进粥样硬化的消散,防止由胆固醇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因为增加了血液流动性,降低了血液粘度、使其顺利通过肝 脏代谢,从而减少血脂块及胆固醇脱落对血管及心脏的危害,被公认为“血管清道夫”。
脑健康的有效功能分子
人脑中约有20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间依靠乙酰胆碱来传递信息,而磷脂是乙酰胆碱的重要来源。食物中的磷脂被机体消化吸收后释放出胆碱,随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至大脑,与乙酸结合生成乙酰胆碱。
当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含量增加时,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从而增强记忆力,提高大脑活力。国际卵磷脂学会主席、药物学家伊斯雷尔哈宁指出:“大剂量的卵磷脂可改善老年人记忆力和老化的脑细胞活力,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效果更佳。
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依托大豆磷脂自身强大的乳化作用,在食品工业中大豆磷脂也可以作为有效的乳化剂使用,使产品能够充分融合,确保分散的均匀性。同时,大豆磷脂对很多分子具有吸附作用,能增加产品的溶解度,尤其是一些功能分子,大豆磷脂的双极性能有效提升分子在产品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加产品功能成分含量及有效的生物利用度。
《保健食品备案可用辅料及其使用规定(2021年版)》明确指出,GB2840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磷脂及LS/T 3219大豆磷脂规定的浓缩大豆磷脂、粉末大豆磷脂、分提大豆磷脂、透明大豆磷脂及药典规定的大豆磷脂等形式的产品均可作为乳化剂、增溶剂适量使用。
磷脂相关产品:大豆磷脂
磷脂最早由Uauquelin于1812年从人脑中发现;1844年由Gobley从蛋黄中分离出来,并于1850年按希腊文lekithos(蛋黄)命名为Lecithin(卵磷脂)。由于资源及加工技术的限制,动物提取的磷脂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反而是1861年科学家Topler从植物种子中发现的植物磷脂,似乎打开了磷脂应用的魔法大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磷脂是1930年发现的大豆磷脂。
大豆磷脂的组成成分复杂,主要含有卵磷脂(约34.2%)、脑磷脂(约19.7%)、肌醇磷脂(约16.0%)、磷酯酰丝氨酸(约15.8%)、磷脂酸(约3.6%)及其他磷脂(约10.7%)。
1996年9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七届卵磷脂国际会议上,医药学家和营养学专家们研讨证实,卵磷脂(大豆磷脂)作为营养品,在增进健康及预防疾病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鉴于磷脂的优异保健功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欧美等国就开始用此类保健品,在美国,卵磷脂类保健品总销量仅次于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而名列第三。
磷酯酰丝氨酸
磷酯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是磷脂家族中的一员,它是唯一能够调控细胞膜关键蛋白功能状态的磷脂,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另外,磷脂酰丝氨酸吸收后能够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具有改善神经细胞功能,调节神经脉冲的传导,增进大脑记忆功能,因此又被称为复合神经酸。
随着脑健康保健市场的兴起,磷脂酰丝氨酸迅速成为脑健康市场的重要一员,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对其敞开了大门。2006年5月,韩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允许在添加磷脂酰丝氨酸的制品中宣传相关产品有“改善不良情绪,增强记忆力”等功能;2006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GRAS认定,磷脂酰丝氨酸可在多种产品中作为膳食补充剂使用;2009年10月,欧盟批准大豆磷脂来源的磷脂酰丝氨酸为新食品原料,2017年又批准鱼磷脂来源的磷脂酰丝氨酸为新食品原料;2010年2月,日本食药通过了磷脂酰丝氨酸的食品添加剂审查;2010年10月21日原中国卫生部将其批准为新资源食品。
另外,磷脂的来源也在不断拓展。除了大豆外,鱼鳞、磷虾、向日葵、牛奶等逐渐成为磷脂的有效供应渠道,磷脂家族日益壮大。
作者简介:
ZMY,拥有10余年食品相关工作经验,致力于食品行业新品研发和市场剖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