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专家原创
全球领先的市场调研公司Innova MarketInsights连续多年将“植物基”列入全球食品饮料行业十大趋势榜单,数据显示,全球植物蛋白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103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145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7.1%,预计到2025年,全球植物基市场价值将达到406亿美元。而植物基市场的实际增长率要高得多。据MarketDigits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植物基食品市场规模为437.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50亿美元。
杜邦营养与健康联合Health Focus International发布了一份美国植物基饮食趋势变化报告,该报告调查了超过1000名美国消费者饮食习惯。结果显示,52%的美国消费者更喜欢植物来源的食品和饮料,几乎60%的受访者表示向植物基饮食转变将会是永 久的;其中一个鲜明案例就是曾经选择以乳清为主要成分的蛋白粉的消费者正在逐渐偏向植物来源,比如豌豆来源或大米来源等。由此可见,全球化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转变。
植物蛋白健康效应突出
众所周知,合理的植物性饮食结构对于健康异常重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美国膳食指南》等都将植物性饮食进行重点推荐,这既是基于当下饮食结构的考量,更是基于植物性成分的健康效应。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将饮食健康放在健康管理的首要位置,而植物源成分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植物成分在降低疾病和死亡率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然而关于植物蛋白与健康的关联更多是基于营养层面的替代研究。实际上,植物蛋白在降低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1月,《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显示,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与延长健康寿命相关,每增加3%的植物蛋白质能量摄入,健康到老的可能性增加46%,而动物蛋白则相反,每增加3%的动物蛋白质能量摄入,健康到老的可能性降低6%。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4.8万名健康参与者,他们年龄在38~59岁之间。收集他们日常蛋白质摄入的情况,包括总蛋白质、动物蛋白质、乳制品蛋白质和植物蛋白质。研究分析了蛋白质摄入量以及类型与健康到老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与摄入较少的人相比,中年时摄入较多植物性蛋白质的人,晚年健康到老的可能性增加46%,每天增加10克植物性蛋白质,健康到老的可能性增加35%。而且摄入较多植物性蛋白质的人,患慢性病的风险更低,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可能性也显著降低。
另外,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在《Nature Food》期刊发表研究结果显示,用植物蛋白部分替代红肉和乳制品、加工肉类,可降低患慢性病风险,进而延长预期寿命。
研究团队从加拿大社区健康调查数据库中选取13612名成年受试者。研究开始时,受试者红肉和加工肉每天平均摄入69克,乳制品、植物蛋白分别摄入231、38克。实施植物蛋白替代后,植物蛋白食品的摄入量按比例增加。当用植物蛋白食品替代50%的红肉、加工肉类和乳制品时,预期寿命分别延长8.7个月、7.6个月。
新兴植物蛋白崭露头角
除了植物的天然健康属性外,植物性原料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也是其愈发受宠的原因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与人类庞大的需求相比,日常蛋白质资源总量始终存在巨大的缺口。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会突破90亿,对于肉类蛋白的需求量将达到4.65亿吨。而拓展植物蛋白资源以弥补蛋白资源的不足,不仅能够提升日常蛋白质摄入的比例,更能缓解肉类蛋白质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资源、健康等问题。据统计,如果植物基蛋白食品能够进行商品化生产,相比于传统畜牧业,可以节省75%的水,减少87%的温室气体排放,需要的土地面积也将减少95%。
目前主流的蛋白质市场主要以豆类与谷物类为主,大豆蛋白和小麦蛋白是二者的典型代表。大豆产品被誉为植物蛋白含量之最,是补充蛋白质的主要植物来源。最主要的是,大豆蛋白质量较高,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含有9 种必需氨基酸的植物蛋白成分。并且,大豆蛋白还含有功能蛋白、异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被称为“绿色牛奶”。而小麦蛋白依托庞大的粮食加工体系,其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有助于产业深加工体系的形成。
然而,由于大豆蛋白的致敏作用和小麦麸质敏感性,许多消费者不能使用含这些成分的产品,再加上消费者对于创新产品的好奇心驱使,许多新兴的植物蛋白逐渐崭露头角。比如传统豆类的蚕豆、扁豆、鹰嘴豆、豌豆以及谷物的燕麦、藜麦、玉米等。当然还有一些小众的蛋白原料,比如浮萍蛋白、椰子蛋白、大 麻蛋白等。随着“蛋白含量”和“余味”两个问题的不断技术革新,未来在食品终端将会有更多的植物蛋白产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作者简介:
ZMY,拥有10余年食品相关工作经验,致力于食品行业新品研发和市场剖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