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分类:

1970-01-01 来源: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消保委”)日前发布的饮料瓶材质碳排调查报告(2024)显示,PET瓶每百克材质碳排量最低值与最高值差15倍,饮用水类产品塑料瓶的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质碳排量最低。同时,相关企业正在通过饮料瓶的回收利用、饮料瓶瓶身轻量化以及推出零碳产品、打造绿色工厂等方式,积极推进降碳减塑。“饮料瓶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资源并产生碳排放,而且在废弃后难以降解,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对土壤、水体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因此,实现饮料瓶的减量化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消保委呼吁,行业头部企业要公示饮料瓶材质的碳排放数据,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快批准rPET材质在食品级包装上的运用。
 

  大容量饮料瓶更低碳环保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大陆饮料消费额达到了2991.3亿元。在塑料制品消费方面,中国家庭每年每户消费塑料约82公斤,其中,商品伴随包装占比达34%。
 

  为了解饮料瓶在碳排放方面的相关情况,去年12月—2024年6月,上海市消保委联合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双碳”实验室开展了国内首次饮料瓶材质碳排调查评估。此次调查涉及109个品牌、320件产品(含17件进口产品),其中PET类材质产品266件,铝罐材质产品54件,基本覆盖了上海市售饮料品牌。
 

  调查发现,266个PET类饮料瓶样品平均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质碳排量约为0.035kgCO2e,中位数约为0.029kgCO2e,其中最低约为0.010kgCO2e,最高约为0.149kgCO2e。54个铝罐饮料瓶样品平均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质碳排量约为0.105kgCO2e,中位数约为0.064kgCO2e,其中最低约为0.042kgCO2e,最高约为0.341kgCO2e,PET瓶每百克材质碳排量最低值与最高值相差15倍。
 

  此次调查中评估的PET类饮料瓶样品覆盖了95克至2000毫升的各类容量规格,其中,小容量、中容量和大容量主要流通的规格分别为300毫升、500毫升和1000毫升。通过数据评估发现,大容量产品的平均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质碳排量总体低于小容量产品,因此,购买大容量包装的饮料产品更为绿色低碳。
 

  此次调查对市面上多种不同品类的饮料产品进行了全面覆盖,经过数据分析评估发现,不同品类的饮料产品在饮料瓶碳排放方面数据差异较大。在各品类中,饮用水类产品塑料瓶的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质碳排量最低,乳制品和含乳饮料类最高。调查显示,蔬果汁、咖啡饮料、乳制品和含乳饮料等高值品类的饮料瓶在PET材质克重上比同等容量的碳酸饮料、矿泉水等低值饮料类材质克重高30%—68%。产品定价对于饮料瓶材料用量影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高值产品的瓶身质感要求较高,品牌方为保障消费者体验感会增加饮料瓶材料用量。此外,轻量化瓶增加了产品运输、搬运和储存过程中变形的风险,品牌方为保障高值产品的完好性,也会增加饮料瓶材料用量。
 

  饮料企业积极推进减塑工作
 

  为应对塑料污染问题、减少饮料瓶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十四五”期间,国家制定了关于饮料瓶包装塑料减量的相关政策,设定了“到2025年实现减量10%”的目标。
 

  目前,饮料行业在减塑降碳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此次调查发现,各大品牌积极使用PET材质,使饮料瓶更易于回收再利用。与此同时,由品牌主导的包装回收环保行动也成为行业趋势。如去年6月,光明乳业进一步推动环保行动,启动了牛奶包装回收3.0活动。此次活动不仅继续回收牛奶纸盒,还首次将PET包装的牛奶瓶纳入回收范围。
 

  GB/T 18455-2022《包装回收标志》显示,当包装由多种不同材质的组件构成时,需要在每一个可回收利用的包装组件上明确标注回收标志。此次调查发现,铝罐类饮料包装多为一体式罐体,其可回收标识通常位于罐体的立面;而PET类饮料包装由于包含瓶盖、瓶身和标签等多个部分,其可回收标识大多仅在瓶身底部标注了PET标志。总体而言,铝罐类饮料在可回收标识的标注位置和规范性上表现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轻量化是对饮料瓶减塑降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各大品牌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手段。为了解决PET饮料瓶轻量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包装性能及体验度下降问题,各大品牌通过包装技术开发、瓶形优化设计等方式,逐步做到在瓶身减重的同时优化体验。除了优化瓶身外,各大品牌也通过瓶身标签减少、瓶盖创新设计和集束包装等方式进行了许多轻量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例如,百事推出了首款“无瓶标”百事可乐;伊利推进微发泡技术在每益添乳酸菌饮料等产品包装上的应用。
 

  此外,部分品牌正在探索对较有潜力的产品进行挑选和碳中和打造,有部分品牌已切实涉足零碳饮料领域。如康师傅于2022年推出的国内首款碳中和茶类饮料“纯萃零糖”已被广东省节能减排标准化促进会颁发了碳中和证书。“纯萃零糖”在行业内首次提出采用茶叶自有茶园的碳汇进行碳抵消,并首次开发了茶园灌木碳减排量计算方法。
 

  “绿色工厂”是指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通过布局绿色生产体系,在各环节处把控,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产品设计、生产节能、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每一个环节。如2022年初,达能武汉和邛崃工厂取得由国际检测认证机构SGS颁发的PAS2060碳中和认证证书。去年,达能实现全部脉动生产工厂碳中和,并在产品上标注“来自碳中和工厂”。
 

  多措并举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鉴于此,上海市消保委一方面呼吁行业头部企业公示饮料瓶材质的碳排放数据。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加快批准rPET材质在食品级包装上的运用。同时,积极引导消费者选择轻量化瓶身饮料。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全面且可比较的信息已经成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关键。”上海市消保委提出,希望饮料行业的领军企业能够率先公示其饮料瓶材质的碳排放数据。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消费者在选购饮料时做出更加科学、环保的选择,还能在行业内树立榜样,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rPET材质是由废弃的塑料瓶经过再生加工制成的,相对于PET材料而言,其生产过程对原始石油资源的消耗较少,而且可以进行多次回收利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减少碳排放。为促进rPET的生产与利用,欧盟、美国、英国均已通过立法或推行相关政策的方式,规定了PET一次性饮料容器中rPET的使用比例。“我国目前还未批准rPET食品接触级材料的使用,但相关标准已经在制定中。”上海市消保委建议,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批准rPET的使用,促进降塑减碳。
 

  饮料瓶PET材质厚重不仅可以提升握感,也能增加产品的外观品质感,品牌基于产品竞争力方面的考量,在高端产品的瓶身轻量化方面大多比较谨慎。因此,改变消费者认知对于推进饮料瓶瓶身轻量化至关重要。对此,上海市消保委提出,相关政府部门、消费者组织、行业组织和头部品牌要携手开展面向消费者的环保宣传与环保活动,培养消费者关注瓶身材质厚度与碳排量等信息的消费习惯,倡导轻量化瓶身饮料消费新时尚。
 


相关阅读

热浪下的咖啡浪潮:中国咖啡市场崛起与云南咖啡的未来展望

2024-06-28

减塑降碳成饮料企业发展大趋势

2024-06-28

市场规模去年为2.1万亿元 我国团餐行业加速发展

2024-06-28

蒜蓉酱:大蒜深加工产品中的一匹黑马

2024-06-28

桃香夏季,甜蜜乡村经济

2024-06-28

蓝莓全产业链赋能乡村经济

2024-06-28

总编推荐

盘点可食用的菊科野生蔬菜(三)

硫酸软骨素:关节健康的守护神

牛胶原蛋白粉末:焕发青春的美容秘籍

杜仲叶提取物:健康与活力的秘密

高丽参提取物:滋补养生的珍贵之物

人参果提取物:自然的能量源泉

小球藻片:天然的绿色营养宝藏

藻蓝蛋白:海洋的瑰宝

虾青素油:保护眼睛健康的明智选择

虾青素:大自然的珍贵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