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专家原创

科学认识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分类: 专家原创

2024-07-25 来源:sjgle食品加工包装在线
随着塑料及其制品的广泛应用,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威胁之一。除了可以肉眼直观看到的环境问题外,还存在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或者经过长期的风化过程,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成为塑料微粒。

随着塑料及其制品的广泛应用,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威胁之一。除了可以肉眼直观看到的环境问题外,还存在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或者经过长期的风化过程,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成为塑料微粒。


现代研究指出,塑料微粒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饮食也不例外。20241月,一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证实,一升瓶装水中竟含有高达24万个塑料颗粒。


微塑料已无处不在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学家在对海洋浮游生物进行研究时首次在海洋中发现了微粒塑料;2018年,研究人员在超过114种水生生物的器官内都发现了微粒塑料,甚至在11000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也发现了微粒塑料的存在的痕迹;2022年,一项最新科考结果显示,南极洲的雪中首次发现了塑料微粒的存在,这说明人类的污染已经扩散到了地球上最偏远、最原始的地区。


在塑料出现的几百年时间里,它有充分的时间与生物体相结合,尤其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2022年,美国学术期刊《国际环境》和《整体环境科学》分别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宣称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和活体肺组织中发现塑料微粒。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迪克·韦塔克教授通过研究征集了22名匿名成年志愿者的血液样本,然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血液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17位志愿者的血液里存在微塑料颗粒。从检出的塑料成分概率来看,50%的血液样本中出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6%的血液样本中发现了聚苯乙烯(PS),23%的血样样本中检出聚乙烯(PE),而聚丙烯 PP)几乎没有检出。


随后英国科学家在一项新研究中也首次在活人肺部深处发现微塑料,在参与研究的13名接受手术患者的人体组织索取样本中,有11人的组织样本出现微塑料的迹象,概率高达85%。但其存在的塑料成分与血液中并不一致,其最常见的是PPPET


即便是组织极其严密的心脏和大脑也没有摆脱塑料微粒的入侵。来自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学者们在与外部环境没有接触的器官—心脏及其周围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研究者从心脏 收集来的5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中,包括心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心包脂肪组织(PAT)、心肌和左心耳(LAA),检测到直径20-469μm不等的微塑料颗粒;国际科学团队联合在《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发表的研究显示,对小鼠的新研究表明,微塑料颗粒在被摄体内后,仅2小时即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不过能穿过血脑屏障的都是极其微小的塑料,实验中通过的纳米级颗粒为0.293μm,,而更大的微米级颗粒(9.55μm 1.14μm)则无法进入大脑。


婴幼儿群体问题更为突出


需要警惕的是,婴幼儿这种备受关注的群体反而易受到塑料微粒的侵害。2021922日,一篇在《环境科学与技术通讯》发表的,标题为“Occurrence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and Polycarbonate Microplastics in Infant and Adult Feces”(婴儿和成人粪便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碳酸酯微塑料的存在)论文揭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儿童的粪便中微塑料颗粒要比成人粪便中含量高得多。


一方面,儿童与奶嘴、水壶等塑料制品接触较为频繁。一项研究调查了婴儿食用聚丙烯(PP)婴儿奶瓶(IFB)在泡的配方奶粉时塑料颗粒的释放数据,结果发现无论是PP还是IFB的奶瓶释放的微塑料值高达每升16,200,000个,并且水温的高低与颗粒数量直接相关。25℃时冲泡,微塑料的释放量为每升60万粒,70℃时冲泡为1620万。当温度上升到95℃,比如用开水灭菌或冲奶粉,微塑料的释放量飙升到了每升5500万个。


另一方面,母婴传播塑料微粒不容忽视。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英国化学期刊《聚合物》(Polymer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征集了34名女性的母乳样本,她们都刚分娩一周且身体健康,其中75%的样本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由此可见,塑料微粒的代际传播问题已经成为现实。


风险评估持续进行


由于塑料微粒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直接表明其带来的健康危害性。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篇题为《饮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报告,首次就微塑料对于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将重点放在了饮用水中的微塑料上。研究结果显示,直径大于150微米(0.015厘米)的塑料微粒“不大可能被人体吸收”,而且即使是较小的颗粒也很难被人体吸收。但纳米塑料这类直径极小的微塑料进入人体的可能性或许要更高。2022年,世卫组织最新报告评估了饮食暴露于纳米塑料和微塑料颗粒的风险,同样没有指出直接的健康危害性。


虽然塑料微粒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法避免,但有些措施我们也是可以简单达到的,比如“喝开水”。来自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煮沸硬水能有效去除至少80%的纳米塑料/微塑料(NMPs)。研究显示,在加热自来水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从2590°C),上清液中NP的去除率从最初的2±0.15%逐渐增加到28±2.6%,而水煮沸时(100°C)该数值急剧升至84±1.1%。喝开水也堪称最简单的“除塑”措施。当然,我们更希望进入生物循环的微塑料并不存在健康风险。



作者简介:

慕慕,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长期致力于食品工艺与配方的设计与研究,现主要从事肉制品的研发。

相关阅读

央视“3•15”曝光:食品安全舆情监测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8-03-21

超范围生产食品行为的定性处理

2018-02-28

如何保障食品运输中的安全

2018-02-11

食品安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2018-09-03

3月1日起,这68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开始实施

2018-02-28

上海:食品安全检测车入驻外卖平台

2018-02-06

总编推荐

银杏叶提取物:提升记忆与血液循环的自然选择

金银花提取物:天然抗炎的健康宝藏

黄芪提取物:传统中药的现代健康助力

虾青素:强效抗氧化的天然宝藏

灵芝多糖:增强免疫力的自然奇迹

淫羊藿提取物:自然中的健康助力

干酪乳杆菌:益生菌的健康明星

金枪鱼胶原蛋白肽:海洋赋予的健康奇迹

骨胶原蛋白肽:骨骼健康的全面支持

胶原三肽:促进肌肤健康的创新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