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市场动态
日前,浙江工商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研究性论文,称团队利用可控脂肪酶—淀粉酶联用制备出具有消化抗性的新型多孔淀粉颗粒。
据介绍,淀粉颗粒表面含有大量的孔隙、凹坑、裂缝和受损区域,这些区域在产生多孔淀粉时可作为酶攻击的初始位点。但是谷物淀粉,如小麦和玉米淀粉,与块茎、根或豆类淀粉相比,其表面含有更高水平的脂质。尽管淀粉颗粒的脂质含量占其总重量不到1%,但脂质层的存在会抑制淀粉酶与淀粉颗粒表面相互作用的能力,阻碍消化酶渗透到淀粉颗粒中,并降低淀粉颗粒对酶水解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脂质层会进一步影响淀粉与水的相互作用,抑制淀粉在水中的膨胀,从而增加人体对淀粉的吸收率。
该研究通过采用脂肪酶处理天然淀粉颗粒,去除颗粒的外层脂质层,使得其表面富脂区下方的淀粉分子暴露,增加了淀粉颗粒在水溶液中的溶胀,使淀粉外围区域变得更加松散,这有利于随后的淀粉水解和形成大的内腔。此后研究人员再通过优化处理脂肪酶和α-淀粉酶,调节多孔淀粉的孔隙度和表面亲疏水性,从而改变了淀粉颗粒的糊化行为、吸附特性和消化率,使得其糊化性能大大降低,对疏水物质的吸附能力增加,消化率降低。
此外,据了解,一般方法生产多孔淀粉的生产周期约为8—24小时,而通过该方法进行生产,周期可缩减至2—4小时,多孔淀粉的孔道分布也更为均匀,且具有较好的消化抵抗性。
该研究表明,联合脂酶淀粉酶处理可用于制备多孔淀粉,这些多孔淀粉可用于包封、保护和递送疏水生物活性物质,如油溶性维生素、脂质或营养品,以及制造降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对设计和制造具有广泛应用的新型功能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阅读